English

中国文明的民间文化基础

1998-08-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一个庞大而历史悠久的文明如中国,向来存在有缙绅或官方文化与民间或俗民文化之别,这也就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芮斐德(RobertRed?field)在他的名著《乡民社会与文化》(PeasantSo?cietyandCulture)中所说的“大传统”与“小传统”之别(greatandlittletradition)。所谓大传统是指一个社会里上层的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这多半是经由思想家、宗教家反省深思(reflective)所产生的精英文化(refinedculture);而相对的,小传统则是指一般社会大众,特别是乡民(peasant)或俗民(folk)所代表的生活文化。这两个不同层次的传统虽各有不同,但却是共同存在而相互影响的。

Redfield的这一组大小传统的观念,虽然发展于他自己的墨西哥与中美洲的研究,但是他认为这一观念却最适于研究古老文明的社会,例如印度,伊斯兰以至于我们自己的中国社会。他说这些古老文明社会的研究,一向因为他们的上层士绅文化或经典文化较为突出,所以容易引起学者的注意,史学家、思想家以及古典学者的研究兴趣,大都长久集中在这些大传统文化方面,而其成就向来也很高。只有在较后来,人类学家与民俗学家才开始注意到代表大多数民众一般生活的小传统文化,认为这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而加以探讨。但是这种常被认为是从后门进来的研究,其对象与资料向来都被看作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也是“缙绅先生难言之”的部分,所以不易得到真正的共鸣。但是Redfield认为不论是大传统或小传统都对了解该文化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两个传统是互动互补的,大传统引导文化的方向,小传统却提供真实文化的素材,两者都是构成整个文明的重要部分,如果只注意到其中一部分,而忽略另一部分,总是偏颇而不能综观全局的。

Redfield的大小传统观念在人类学领域中虽广泛被接受,但是在古典文明的研究中,小传统的研究仍然是较受忽略的,而在中国文化的研究领域中,小传统民间文化的研究也同样是经常被忽视,这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因为我国小传统的民间文化无论如何代表较大多数一般民众的文化,它不仅在传统时代扮演一种提供大传统文化许多基本生活素材的角色,而且在当代的社会中也逐渐被认定是影响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但不能忽视,而且更应该加强。本次讲演的重心就在利用我个人多年来研究台湾及华南民间文化所理出的一个理论架构,以说明从民间文化的观点出发而着眼,不但能补足经典史籍中所表达中华文化的基础价值观与宇宙观,而且更能了解这些价值观与宇宙观如何在“大小传统”之间运作的真实过程,甚而可以进而体会到在认知过程中,中国文化传统的内省思辩与西方文化实证认识的差别意义。

笔者曾在1993年3月于香港中文大学的一次有关文化中国的研究会中发表“民间文化与文化中国”一文,提出一个理论模型企图解释民间文化持续普遍存在于许多不同地区的华人社会的因素,以及其与大传统士绅文化之复杂关系。这个模型我称之为“三层次均衡和谐”模型,可以用下表来表达:

这个导源自民间文化宗教信仰与民俗医疗,并综合大传统儒家思想“致中和”概念的和谐均衡模型,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价值观念所在,也是一般人行为与思维的根本指令,因为它涉及全面性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在自然系统的和谐一层面,它包括了时间的和谐与空间的和谐两层次,这也就是表现在占卜命相以及风水勘舆等等习俗上,其企图与自然的时间脉络与空间生态的调和均衡至为明显。在人际关系系统上,它包括了人间的和谐以及与超自然的和谐两个次系统,传统中国把现生的世界与超自然世界看作是不同空间的连续体,两者是互相反映而相互连接的,因此人际与人神人鬼之间的和谐是合理世界的根本原则,这也就是传统中国以伦理为立国之本,以及整个宗教信仰以祖先崇拜为出发的基础。在个体系统一层面,它包括所谓“内在的和谐”和“外在的和谐”两个次系统,这也就是所谓“实质和谐”与“形式和谐”的分别。所谓“内在和谐”也就是寻求个人有机体内部饮食、气血、经脉、精神的和谐均衡,这也是直接与医疗健康密切相关的部分。至于所谓“外在的和谐”则是指依据个人的生辰年月及五行因素而起名或改名的行为,这种形式上追求个体的均衡和谐,一方面固与有机体健康有所关系,但已与上述的自然系统和谐的层面相扣合了。传统中国文化的观念中,上述这三层面的和谐均衡并非单独存在的,而是紧密关联相扣合的;一个层面的和谐,仅是暂时或孤立的和谐,而只有三层面的共同整体和谐,才是永久性的最理想的和谐均衡境界,这也就是儒家所努力追求的“致中和”的境界,也就是《中庸》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之原意。然而这样全面均衡和谐的观念,却是大部分经由“内省”或“内在经验”所得来的知识,这样得来的知识与西方知识论中“真实”(reality)的标准是不符合的,因此也就产生“文化建构”与“真实知识”之辩争。作者也就是企图从民间文化研究的资讯中,辩说中国文化中“内在经验”的真实意义。

李亦园(LiYih—yuan),汉语世界最著名的人类学家之一。先后于1953年及1960年获得台湾大学人类学学士及哈佛大学人类学硕士学位。曾任教于台湾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新竹清华大学等,1967年起任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1980——1981年任美国匹茨堡大学访问教授,1984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87年起兼任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教授。主要学术贡献在于文化人类学理论、宗教人类学、中国汉人及少数民族研究、宇宙论研究、华侨研究等方面。已出版专著包括:《东南亚华人社会研究》(1985)、《文化的图象》(1992)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